废旧地膜回收难在哪儿?
发表时间:2024-08-11 07:14:08 来源:病虫害防治
20世纪70年代,地膜覆盖技术从日本引进我国,为我国农业带来一场“白色革命”,极大地提高了部分农作物的产量和效益。在内蒙古地区,地膜覆盖技术更是粮食生产的关键技术,能使农作物产量提高30%左右,为保证我国粮食安全作出重大贡献。
然而,随着地膜覆盖技术大规模应用,问题也日益显现,废旧地膜未及时回收,不但污染生态环境,还导致耕地质量下降,严重制约农作物增产增收。那么,如果地膜不及时回收,会造成什么危害?是什么问题造成地膜回收难?内蒙古又是如何推动地膜回收的?为此,记者做了调查采访。
在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周边的田野中,记者看到未被回收的地膜在地表,放眼望去,白花花、黑乎乎一大片,就像田地里贴满了“创可贴”;部分清理出来的残膜弃于田边、地头,大风刮过后,残膜被吹至房前屋后、田间树梢,使本来整洁的村子显得有些凌乱。
“好好走着路,不知啥时候,鞋头上就挂了残膜,有时候残膜还会飞到脸上!”巧什营乡圪报村村民李珍娃显得很无奈。
据县农牧局相关责任人介绍,残膜不及时回收不仅危害生态环境,更危害着耕地质量、农作物生长,甚至还危害牲畜健康,极大地阻碍了农牧业高质量发展。
“有一年,春耕过后一个月,地中间那块儿的苗长得稀稀拉拉,第二年再播种时,我特意深耕了那片地,结果勾出一大片残膜。”巴彦淖尔市五原县新公中镇旭日村的李白小告诉记者。
据了解,普通的聚乙烯地膜(PE地膜)是高分子化合物,在自然条件下很难分解或降解。随着使用年数的限制增加以及残膜回收不及时,土壤中残膜积累慢慢的变多,阻碍土壤毛管水和自然水的渗透,降低土壤通透性,影响土壤微生物活动、土壤肥力水平、种子发芽和农作物正常吸收水分,使农作物根系生长发育受一定的影响。据测算,残膜过多的土地,减产率高达8.3%-54.2%。
此外,残膜不及时回收,还会和农作物秸秆混合在一起,秸秆被加工成饲料后,牲畜误食了混有残膜的饲料,造成肠胃消化功能不良,严重时会引起牲畜死亡;残膜不回收或者回收不彻底,随着覆膜年数增加,土壤中不间断地积累的残膜会缠绕农机具,妨碍耕作活动,增加残膜回收成本。
总之,从地膜污染对生态环境、耕地质量以及作物产量产生的危害能够准确的看出,地膜覆盖农田中残留地膜量,已经严重威胁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因此,防治地膜污染已经刻不容缓。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地膜回收难,主要是受地膜质量不高、回收成本高、新式地膜价格昂贵、缺乏配套技术和机械、农民观念问题等因素制约。
据调查,虽然政府禁止使用低于国家标准0.01毫米的超薄地膜,但许多农民为了节省本金,往往选择价格较低的0.006-0.01毫米之间的地膜。由于地膜厚度不达标,经过风吹日晒,超薄地膜分化后变成碎块,捡不起来,农户用四轮带筢子耧也耧不净,索性就放弃回收了。
地膜不合格,造成地膜回收成本高。正常的情况下,一个农民一天最多能回收半亩地残膜,人工费就要上百元;虽然残膜可以卖钱,但最终收益远不如外出打工;农民为了抢农时播种,直接将残膜深耕翻入土壤,造成地膜残留;还有的农户将残膜集中起来焚烧,又造成空气污染。
目前,内蒙古正在积极推广0.015毫米的加厚高强度地膜和全生物降解地膜,但很多农户并不买账。据了解,加厚高强度地膜和全生物降解地膜的价格较高,是普通地膜的2-3倍,加之各地政府的购买补贴不一致、地膜卷规格不统一、残膜回收补贴不明确,导致推广效果并不理想。
使用加厚高强度地膜和全生物降解地膜,还会增加隐性成本。普通地膜10公斤能铺3亩地,而10公斤的加厚高强度地膜和全生物降解地膜分别可以铺1.6亩和2亩,农机手与以往相比,需多次更换地膜卷,无形中增加了人力成本,而最终的人力成本又需要农户买单。
此外,地膜回收缺乏配套技术和机械。普通农户只能靠人工捡拾,效率低,成本大。利用普通耧耙式残膜回收机,辅以人工捡拾方式,虽然可提升残膜回收率,但只能耧耙地表残膜。而新型残膜回收机价格昂贵,农户又无力负担,很多地方政府只能租赁新型残膜回收机,或雇佣第三方社会服务组织,免费为农户回收残膜。
据相关材料显示,欧洲和日本等国家的地膜厚度在0.018-0.03毫米,使用后实行强制回收,有效控制了农田地膜残留污染。而在记者多方调查后发现,许多农民担忧地膜过厚会影响保苗率,对全生物降解地膜效果存在观望态度,甚至有农民坦言,加厚地膜不回收将造成更大危害,若使用加厚地膜,就必须自己回收,不想因为回收地膜而占用打工挣钱的时间。
“农民最关注的就是种植成本,我们没足够的技术和资金,做不到百分之百回收残膜。但如果政府加大补贴力度,大家当然会用更好的地膜,我们也不想年年为回收残膜闹心!”许多村民纷纷表示。
近日,自治区农牧厅就加强废旧地膜回收发布10条措施,明确从加强源头管控、加大执法力度、压实主体责任、强化组织落实、典型示范引领、创设回收模式、鼓励科学技术创新、建立挂钩机制、实施奖罚措施、广泛动员宣传10个方面,做好全区农用地膜回收处理工作。
“农户为了节省本金,便购买使用低于国家标准的地膜;不愿主动回收地膜的农户,通过深耕将地膜翻入土中,或者直接焚烧。因此,新出台的10条措施可以及时纠正残膜回收过程中的乱象。”自治区农牧厅科教处处长马晓昀介绍。
记者也在调查中发现,农户对新出台的10条措施格外关注。“新措施里讲,对不按规定回收残膜的个人可以处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这几天镇里推广全生物降解地膜,10公斤售价280元,政府补贴240元,农户出40元,虽然比原来的地膜贵,但是不用回收,我们全村人都要用。”李白小说。
早在2015年,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就成为全生物降解地膜评价工作示范点,经过8年的时间,农村地膜一片狼藉、随风乱舞的景象不复存在。乌兰花镇东湖行政村的马铃薯种植大户庞志胜感触颇深:“全生物降解地膜可以直接翻到地里,不会污染土壤和环境,还能起到增产增收效果。”
在赤峰市,全生物降解地膜同样获得好口碑。“这种地膜可以像叶片一样融入泥土,秋收后再不用人工耧膜。”喀喇沁旗西桥镇姜家店村的尹生学连连称赞。他说,自家承包的600亩农田利用全生物降解地膜,不仅省下了回收地膜的人工费,也使土地肥力得到提升。
五原县因地制宜,探索出多种残膜回收举措。农户自行捡拾回收,按照3:1比例交旧领新;机械集中回收,给予每亩20-30元离田补贴;土地流转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回收,实行补贴双挂钩;购买新型残膜回收机械,每台给予农机总价值35%的购置补贴;给予再利用企业每吨1000元加工补贴,同时采用“以奖代补”方式,对企业根据其农膜资源化利用加工量给予一定资金奖励(5—10万元)。该县的做法为残膜回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据了解,内蒙古现有耕地1.72亿亩,覆膜面积2562.75万亩,地膜使用量8.91万吨。2022年,全区开始推广加厚高强度地膜800万亩、全生物降解地膜139万亩,当年分别完成141.3万亩、1.6万亩。今年,内蒙古将全面完成2022年剩余任务。
“今后将在科学推进加厚高强度地膜应用、有序推广全生物降解地膜、加强地膜科学使用、健全回收利用体系、全力配合《自治区农膜污染防治条例》出台等方面发力,切实推动地膜污染得到一定效果治理。”马晓昀表示。
残膜是农业的产业垃圾,而不是能够可完全自我循环的资源。如何从源头上把控地膜质量、如何让农民接受新式地膜、谁来支付地膜回收及再利用成本、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当前必须要思考与探索的问题。
4月14日,全区旱作高标准农田建设暨废旧地膜回收现场会议在赤峰市召开,再次打响废旧地膜回收攻坚战。在《内蒙古自治区2022-2025年农膜回收工作方案》中,确定要全面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发放与地膜回收行为挂钩政策,实现加厚地膜全部回收,促进地膜回收加工利用体系日益完善。持续强化源头管控,全面落实挂钩政策,深入开展攻坚行动,同步推出台账建设,持续创建回收模式。力争到2025年,内蒙古主要覆膜地区地膜当季回收率达到85%,农田“白色污染”得到一定效果控制,地膜残留基本实现零增长。
我们相信,在自治区自上而下的共同努力下,废旧地膜的困扰一定会得到更优秀的解决。(记者 薛来)
4月15日,第四届北京变态反应世纪论坛暨第五届京津冀蒙辽变态反应高峰论坛开幕式在呼和浩特举行。 随着过敏性疾病发病率持续不断的增加,变态反应学科日益受到各界的关注。…
在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蓝天街道白云社区,常年活跃着一批志愿者,他们全心全意为居民服务,持之以恒地开展学雷锋活动,将雷锋精神代代传承。 “你看这是改造前的小广场,地面坑洼不平、绿植稀少,我们用‘共建实践金’改造后,这里平整、美观、绿树成荫,成了小区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